bc365
 
 
  云山教师沙龙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品牌活动>>云山教师沙龙>>正文
 
云山教师沙龙第67场: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学翻译
2015-12-14 16:08     (浏览)

本网讯 11月28日,题为“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学翻译”讲座在七教110举行。本次讲座由bc365主办,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谭晶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谭晶华教授谈论文学翻译

讲座伊始,谭晶华教授从莫言作品的译本、文风特色以及文学创作源泉等角度分析世界对莫言的看法和态度。莫言的幽默感和幻想具有想象力,他沉稳、不妥协的幽默感令人捧腹。他的幻想源自充满画面感和象征意义的中西传统文学的融合。莫言的作品受卡夫卡影响更大,他放任想象力,但又时刻不忘伟大的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其中,在《生死疲劳》中,其幽默与想象所具有的讽刺力量达到很高水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接着,谭晶华教授又对比了村上春树和莫言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翻译之于作品的重要意义:翻译既可以成全一个作家,又可矮化一个作家甚至使其“窒息”。好的文学翻译还要译出字面背后的东西,译出文字中潜伏的原作者的喘息、心跳、体温、气味、节奏和音乐感。谭教授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诺奖的评审可以说并不是原作的PK,而是译作的比拼。在文学翻译中,越是对本民族语言产生巨大影响的,越是有个性的作品,大概越难翻好,除非碰上天才般的翻译家。

台下师生认真聆听

谈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学翻译问题,谭晶华教授认为翻译问题讨论的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是“意译”还是“直译”等语言文字转换的层面,而是进入了广阔的跨文化交际的局面。虽然有外语水平好的中国译者,但是国外译者在细微的用语习惯、文字偏好、审美品位方面又有难以企及的优势,如马悦用方言翻“洒家”。如今,“翻得不好,就是抹杀作品”已成为文学翻译界的共识。

谭教授还谈到莫言获奖背后的四个值得关注的翻译问题:谁来译、作者对译者的态度译本、由谁出版、作品的可译性。其中,可译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翻译难易,而是指翻译中的原有风格,“滋味”的可传达性,能否通过翻译让被译入语的读者理解与接受。如莫言的土得掉渣的语言使中国读者印象深刻并欣赏,但翻译后若“土味”荡然无存就不易获得中文语境中的接收效果。贾平凹也很优秀,但他的作品很少被译往西方,原因为其可译性不大。而莫言的作品被译成外文后,既接近西方文学标准,又符合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学的期待,就容易获得成功。我们不仅要关注翻译,还要关注译著的接受与传播,要换个视角看问题。

文字:区绮雯

图片:区绮雯

编辑:梁舒曼

附:

谭晶华教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主任、科研研究生部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长期从事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及专业日语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持承担了许多科研课题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并出版文学名作的译著计七十余种、300余万字。1992年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翻译成就奖”,2007年被评为二级教授,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同时担任教育部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日语分委员会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上海日本学会副会长、上海辞书学会副会长、2009版《辞海》外国文学科主编、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官方微博  |  隐私说明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bc365   版权所有 86-20-3664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