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6年10月11日,“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讲座在bc365多功能会议室精彩开讲。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教授来校,人事处、教务处、bc365、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王初明教授和我校教师聆听了此次讲座。
“互联网+”被很多人称为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它所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可谓是“革命性的”。目前,“互联网+”正在广泛地影响各行各业。同样,教育也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在了“互联网+”时代的前列。“互联网+”的潜在含义,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在“互联网+”时代的热潮下,如何完成网络时代大学教师的蜕变,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信息化、创新性教师,这都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碎片与重构:“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
讲座上,王竹立教授谈到,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加完之后一切都会发生改变,互联网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1.0是面对面学习,2.0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3.0应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有老师问道“零存整取”的核心是什么,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将网络视为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而个人博客好比自己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博文不断“改写”,以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互联网+”课堂亦如是。
中大王竹立教授在我校开讲
结合与变革:“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
谈到现在的微课热,王竹立教授的回答是: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之所以说微课热是暂时的,在他看来,微课只是对教学视频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变革,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电子书包热、电子白板热等等一样,都只是电子设备的更新,而这些变革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而之所以说微课是长期的,是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他忆起与“微课”概念提出者胡铁生的对话,问道他当年为何会有微课的构想,答案竟是教学资源评比的评审专家总是只看开头就不再继续,尤为可惜,不如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进行评审,“微课”概念由此而生。他表示,当微课与翻转课堂、网络教育结合之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使微课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除此以外,王竹立教授还分析了慕课一直被人诟病的三大原因是:高辍学率、成本、和可信度。有些人建议,通过限制人数、提高收费,使学习者增加责任意识以降低慕课的辍学率,SPOC(私播课)就是其中一例。
学习与创新:“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
王竹立教授通过《现代学习技术》、《创新思维训练》两门课程的实际案例和多份数据调查报告,分享了对互联网时代课程教育的思考。他指出,信息技术及设备的更新,容易使教育工作者走进教育信息化的误区,过度强调将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引入课堂,却偏偏把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拒于学校与课堂的大门之外。
他分享了一则课上的趣事,为了防止学生逃课,他使出了手机签到的妙招:限时的“突击检查”,变换签到的手势,通过这个手机应用,再也不怕学生“替签”、“通报”。他表示,除了引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掌握现代学习技术,更要引入创客学习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讲座现场
讨论与碰撞:善用“互联网+教育”
互动环节,王初明教授也对讲座内容提出了几点意见和想法,他认为,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使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应该依托在某个专业上,外语尤其合适,但教学核心的东西要把握住,同时对王竹立提出的“蛛网结构”给予了很好的评价。随后,现场的教师、高层次人才、管理干部以及访问学者轮番举手、争相提问,王竹立教授均逐一耐心解答,讨论气氛热烈。不少参加此次讲座的老师表示,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提高了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理解,更有老师直呼大开眼界,相信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场讨论热烈
第二届微课比赛颁奖仪式也于当日下午讲座开始前举行,获奖教师代表出席了此次颁奖仪式。“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讲座暨第二届微课比赛颁奖仪式圆满结束。
获奖教师代表上台领奖
主讲人简介:王竹立,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发展在线)特聘专家。广东省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教育界别发言人。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主要学术贡献是创立网络时代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为“我国富有原创性思考的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