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7日上午,云山教师沙龙第66场,主题为“‘听’与‘说’:希伯来文学特质及其认识路径——兼读外国文学类项目申报的理念与方法”的讲座在七教314举行。本次讲座由日语系主任张志刚主持,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立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开始前,张志刚主任简单介绍了王教授并致辞热烈欢迎其到我校举行讲座。
紧接着,王教授就具体普遍性、深度研究性、中国话语特色、诗学模式和有机整体性这五个方面深入讨究了如何申请外国文学的国家项目。谈及具体普遍性时,王教授认为,申请的具体项目要能体现国家的架构和运行规律,且申报者要对自己学科建设的引领方向有科学清晰的把握。他还补充,学术研究没有局限,但研究者的立场必须正确,应与国家意志的大方向一致,对中国社会发展有正面影响;研究者要有明确的意识,国家项目基金要能体现国家的引领和意志。
王立新教授倾情演说
其后,王教授强调,申报项目要有深度研究的特征,即研究国内现有的学术成果所没涉及过的领域,要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进步推进性。而“中国话语特色”,即是要求研究外国文化的教师要有中国人的视角、研究方法和演说方式,能体现出“中国气度对世界的解释”。在谈及“诗学叙述模式”时,王教授提到国内许多文学研究模糊了文学研究与其他文化研究的区别,把文学文本当非文学文本对待。他建议研究者要对自己提出项目的内涵观念理念有深度思考,并且要使该项目带有所属学科的特色。针对有机整体性,他指出,对任何一个国别的文学研究,都要隐约体现出文学大背景才有意义。论证者要有意识地使研究题目有机地融入宏观背景中。
讲座现场
随后王教授结合自身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听’与‘说’:希伯来文学特质及其认识路径”的经验,以生动的事例为大家说明了如何具体去实现以上所述的五个要点。其中他讲述了希伯来《圣经》中《摩西十诫》的故事。,传说《摩西十诫》是神在西奈山的山顶传给摩西的,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告诫。他还介绍了希伯来文学中圣约的观念及其经典核心句式。
在讲座即将结束时,王教授再次对如何申报国家文学项目进行强调:研究者要有一个长期关注的可持续的研究项目,长期积累;要把握国家大势,把握国家层面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要认真阅读当年指南,把握国家方向的变化。
最后,王教授与出席讲座的教职工合影留念。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与会人员合影
文字:吴玛亚
摄影:刘嘉亮
编辑:吕典殷
附:
王立新,男,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希伯来文学、欧美文学、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关系。发表有关希伯来文学、欧美文学、古代以色列历史和宗教文化研究论文6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东方文学学会理事;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希伯来文学:希伯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著名作品是《圣经》。与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文化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宝库,与古希腊文化并称"二希"。